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42    次浏览
在黑龙江省海伦市,雷炎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雷炎公园内。1939年2月18日,雷炎烈士在与日伪军作战中光荣牺牲。两年前,雷炎烈士纪念碑碑座被修缮一新。但如今,碑座四周已有许多涂鸦,不成样子。目睹如此情景,令人痛心。(3月31日《人民日报》)曾几何时,到烈士墓园、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,成为许多人共同的成长记忆。然而,伴随着社会变迁,烈士墓园、烈士纪念碑在个别地方,仍没引起应有重视,没有得到应有保护,这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。年久失修、杂草丛生也好,被游客信笔涂鸦也罢,“烈士孤独”既见证着一些地方的人们对历史的态度,也度量着一些地方社会文明的水平。在传统社会,“涂鸦”常用作自谦之词;在现代社会,“涂鸦”逐渐成为一种以视觉冲击与文化张力为特征的街头现象,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蔓延。当涂鸦文化与旅游活动勾连在一起,旅游景区的石碑、柱子乃至竹子,都不幸成为游客们的表达媒介,就连烈士墓园、烈士纪念碑都难以幸免,这显然是不妥的。不论是建构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投机心理,还是“别人都如此”的集体盲从,抑或“破窗效应”导致的失范感染,烈士纪念碑遭涂鸦,说到底,是一种错乱的审美表达,是一种空间错位和角色越位。在一个日益开放、包容的时代里,我们固然要以“异质思维”来包容多元文化,但涂鸦也要遵守社会规范,不能任性妄为,不能“野蛮生长”。更何况,烈士纪念碑属于公共空间,人们在公共空间要遵循相应的规则。身为游客,却没有遵循相应的角色规范,在烈士纪念碑涂鸦,显然是一种行为失范。从表面上看,这是部分游客道德水平不高、文明素养缺失的产物;从本质上讲,是一些游客对烈士失去了应有的感恩和敬畏之心,涂鸦才会涂到烈士纪念碑上。一些世人为何会对烈士失去应有的感恩和敬畏之心?因为在现代社会,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,往往会让人们变得庸俗而乏味。伴随着工具理性不断浸入社会肌理,人们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在愈发重要的位置,文化资本特别是一些低效率、低回报的文化资本,通常会自然而然地被人们“选择性遗忘”。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,社会评价标准的功利化和单一化,让不能给人们带来现实利益和物质财富的烈士,在价值排序中失去了原来的位置和分量。事实上,这种做法是错误的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:“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,人心便在黑暗中徘徊”。当烈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,人们的情感厚度就会逐渐稀薄,精神家园就面临着失守的风险。这样的现象,不仅需要反思和警醒,也需要通过具体而微的行动来改变。